始終識別AI生成的文本的前5個AI內容檢測器
2023年1月,我深入探索了AI生成抄襲的迷人世界以及為對抗它而設計的工具。當時,生成式AI的熱潮剛開始升溫。時至今日,我手上有了最新的更新,反映了這個快速發展領域的最新進展。
當我首次測試GPT檢測器時,三款可用檢測器中最好的僅有66%的準確率。到了2025年2月,我擴展了測試範圍,涵蓋了多達10款不同的檢測器。結果如何?其中三款完美達標。僅僅幾個月後,這個數字躍升至五款。顯然,這些工具正日益精進。
我測試的內容與方法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澄清抄襲的定義。根據Merriam-Webster,抄襲意指「竊取並冒充他人的想法或文字為己有;未經來源許可使用他人的作品」。這個定義顯然適用於AI生成的內容。如果有人使用Notion AI或ChatGPT等AI工具,然後未經標註來源便將輸出內容據為己有,這就是抄襲,簡單明瞭。
為了評估這些AI檢測器,我使用了五段文字:兩段由我撰寫,三段由ChatGPT生成。我將每段文字分別通過每個檢測器,記錄工具是否正確識別出文字是人類還是AI生成。如果檢測器給出百分比,我認為高於70%的結果是人類或AI來源的強烈指標。如果你有興趣親自嘗試,可以在這個文件中找到這些文字段落。
總體結果
我對10款不同檢測器進行了五輪測試,總計進行了50次單獨測試。沒錯,這需要喝很多咖啡!我測試的檢測器包括BrandWell、Copyleaks、GPT-2 Output Detector、GPTZero、Grammarly、Monica、Originality.ai、QuillBot、Undetectable.ai、Writer.com和ZeroGPT。
此次更新中,我新增了Copyleaks和Monica,同時因為Writefull停止了其GPT檢測器而放棄了它。Content Guardian想加入,但由於帳戶設置不及時,未能參與測試。
以下是總體結果的概覽。如你所見,五款檢測器成功正確識別了所有五段文字為人類或AI生成。
David Gewirtz/ZDNET
我還試圖通過比較六次不同測試的結果,找出隨著時間推移的改進趨勢。雖然我增加了檢測器數量並更換了幾款,但沒有明顯的改進模式。唯一一致的結果是,測試5在所有檢測器和日期中都被可靠地識別為人類撰寫。
David Gewirtz/ZDNET
我會繼續測試,希望未來能看到更一致的可靠性。然而,即使有些工具獲得了完美分數,我也不會完全信任這些工具來驗證人類撰寫的內容。事實上,非母語者的寫作常常被誤認為是AI生成的內容。
雖然我自己的寫作這次大多被識別為人類撰寫,但一款檢測器(GPTZero)過於不確定而無法判斷,另一款(Copyleaks)則錯誤地將其標記為AI生成。不同系統的結果可能相當不一致。
各AI內容檢測器的表現
BrandWell AI內容檢測(準確率40%)
這款工具最初由Content at Scale開發,現由專注於AI的行銷服務公司BrandWell.ai運營。不幸的是,其準確率相當低。在測試2中,它無法區分人類和AI內容,如下圖所示: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Copyleaks(準確率80%)
諷刺的是,Copyleaks宣稱擁有「超過99%準確率的最高精度AI檢測器」,但我測試的檢測器中超過一半表現更好。不過,行銷人員就是行銷人員,對吧?該公司主要服務於教育機構、出版商和企業,確保內容原創性和學術誠信。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PT-2 Output Detector(準確率60%)
這款工具利用紐約AI公司Hugging Face管理的機器學習中心開發。雖然該公司獲得了4000萬美元資金來開發其自然語言庫,但GPT-2檢測器似乎是用戶利用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庫創建的工具。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PTZero(準確率80%)
自首次測試以來,GPTZero有了顯著成長。最初,它僅是一個簡單的網站,甚至不清楚是否為公司或個人項目。如今,它已成為一個成熟的運營,致力於「保護人類創作」。他們提供AI驗證工具和抄襲檢查器。然而,其表現略有下降。前兩次運行正確識別了我的文字為人類撰寫,但這次卻錯誤地標記為AI生成。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rammarly(準確率40%)
Grammarly以幫助作者生成語法正確的內容而聞名,但這不是我測試的重點。它還檢查抄襲和AI生成內容。在語法檢查器中,你會在右下角找到一個抄襲和AI文字檢查按鈕: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雖然Grammarly的AI檢查準確率低,但它正確識別了測試文字為先前發布的內容。
Monica(準確率100%)
Monica是新進者,提供多功能的AI助理服務,用戶可選擇不同的大型語言模型。該公司宣稱Monica是「最佳線上AI檢測器」,但似乎是將內容通過ZeroGPT、GPTZero和Copyleaks等其他檢測器運行。有趣的是,GPTZero和Copyleaks在我的測試中表現不佳,但Monica和ZeroGPT表現出色,獲得了完美分數。我會在未來測試中繼續關注它。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Originality.ai(準確率100%)
Originality.ai是一個商業服務,兼具AI和抄襲檢查功能。該公司出售使用點數;我為這篇文章使用了30點數。他們提供每月12.95美元的2000點數。我通過系統運行1400字,僅使用了每月配額的1.5%。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QuillBot(準確率100%)
在之前的測試中,QuillBot的結果極不穩定,多次運行同一文字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數。然而,這次它表現一致且準確,獲得了完美的100%。我會在幾個月後回訪,看看它是否能保持這種表現。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Undetectable.ai(準確率100%)
Undetectable.ai宣稱能將AI生成的文字「人性化」,使檢測器無法標記。作為專業作者和教育者,我覺得這個功能有些令人不安,像是作弊。然而,他們的AI檢測器表現極佳。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該AI檢測器通過了所有五項測試。有趣的是,它顯示了其他檢測器的標記指示。該公司解釋:「我們開發了多個基於主要檢測器的算法模型,提供聯邦和共識為基礎的方法。它們並不直接連接到列出的模型,而是根據這些模型生成的結果進行訓練。當它說這些模型標記時,是基於我們為這些模型創建和更新的算法。」
我對OpenAI標記有些疑問,因為OpenAI的內容檢測器已於2023年因低準確率而停用。儘管如此,Undetectable.ai正確檢測了所有五項測試,獲得了完美的100%。
Writer.com AI內容檢測器(準確率40%)
Writer.com是一個為企業團隊生成AI寫作的服務。其AI內容檢測工具可掃描生成內容,但準確率低。它將每段文字都識別為人類撰寫,儘管五項測試中有三項是由ChatGPT生成。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ZeroGPT(準確率100%)
自上次評估以來,ZeroGPT進步顯著。當時,它缺乏明確的公司身份,且充斥著Google廣告。現在,它是一個完善的SaaS服務,擁有透明的定價和聯繫信息。其準確率也從上次的80%提升至這次的完美100%。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是人類還是AI?
你呢?你有沒有試過像Copyleaks、Monica或ZeroGPT這樣的AI內容檢測器?它們在你的經驗中準確度如何?你是否使用這些工具來保護學術或編輯誠信?你是否遇到過人類撰寫的作品被錯誤標記為AI的情況?你是否更信任某些檢測器來評估原創性?請在下方評論中告訴我們。
透過我們的Tech Today電子報,每天早晨獲取頭條新聞。
你可以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我的每日項目更新。請務必訂閱我的每週更新電子報,並在Twitter/X上關注我@DavidGewirtz,在Facebook上關注Facebook.com/DavidGewirtz,在Instagram上關注Instagram.com/DavidGewirtz,在Bluesky上關注@DavidGewirtz.com,以及在YouTube上關注YouTube.com/DavidGewirtzTV。
相關文章
蘋果在最新產品發表會中推出超薄 iPhone Air
圖片:蘋果Apple 發表了迄今最薄的智慧型手機 - 突破性的 iPhone Air,厚度僅有 5.6 公釐,卻能提供專業級的效能。根據首席執行官 Tim Cook 的說法,這款工程奇蹟在不影響效能的情況下,達到前所未有的輕薄。重量僅 165 公克 (5.8 盎司),卻擁有包括以下的頂級規格:寬廣的 6.5 吋 ProMotion 顯示器,刷新率高達 120Hz領先業界的 3,000 nits 峰
科技聯盟反對 OpenAI 脫離非營利組織出身
包括 OpenAI 前員工在內的一個具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專家聯盟,對於該組織偏離其創始的非營利原則,提出了重大的疑慮。開放治理的疑慮一封提交給加州與特拉華州主管機關的正式信函,概述了對於結構性改變可能損害 OpenAI 原本人道主義使命的深切憂慮。由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法律專業人士、非營利組織領導人和公司治理專家組成的多樣化簽署人團體認為,向公益公司模式轉變的建議破壞了 OpenAI 章程中規定
提升效能的 5 項基本 SQL Server AI 整合
SQL Server 中的 AI 整合:2025 年必備指南人工智能與 SQL Server 的融合已從新興趨勢轉變為當今資料驅動環境下的商業需要。當組織準備迎接 2025 年時,掌握人工智慧驅動的 SQL 環境對於發掘進階分析、營運效率和競爭優勢至關重要。本深入探討將揭示資料專業人員為了最大化資料庫的潛力而必須接受的五種轉型 AI 整合。核心優勢SQL + AI 搜尋:實施最先進的 RAG 架構
評論 (2)
0/200
RalphWalker
2025-08-28 05:01:36
This article on AI content detectors is super insightful! 😊 It's wild how fast this tech is evolving since 2023. Makes me wonder if we'll ever outsmart these tools or if they'll always have the upper hand.
0
ElijahCollins
2025-08-20 23:01:16
Wow, these AI detectors are getting scarily good! I tried one on a friend's 'original' essay, and it flagged half of it as AI-written. 🤯 Makes me wonder if we'll ever outsmart these tools or if they're the new sheriffs in town.
0
2023年1月,我深入探索了AI生成抄襲的迷人世界以及為對抗它而設計的工具。當時,生成式AI的熱潮剛開始升溫。時至今日,我手上有了最新的更新,反映了這個快速發展領域的最新進展。
當我首次測試GPT檢測器時,三款可用檢測器中最好的僅有66%的準確率。到了2025年2月,我擴展了測試範圍,涵蓋了多達10款不同的檢測器。結果如何?其中三款完美達標。僅僅幾個月後,這個數字躍升至五款。顯然,這些工具正日益精進。
我測試的內容與方法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澄清抄襲的定義。根據Merriam-Webster,抄襲意指「竊取並冒充他人的想法或文字為己有;未經來源許可使用他人的作品」。這個定義顯然適用於AI生成的內容。如果有人使用Notion AI或ChatGPT等AI工具,然後未經標註來源便將輸出內容據為己有,這就是抄襲,簡單明瞭。
為了評估這些AI檢測器,我使用了五段文字:兩段由我撰寫,三段由ChatGPT生成。我將每段文字分別通過每個檢測器,記錄工具是否正確識別出文字是人類還是AI生成。如果檢測器給出百分比,我認為高於70%的結果是人類或AI來源的強烈指標。如果你有興趣親自嘗試,可以在這個文件中找到這些文字段落。
總體結果
我對10款不同檢測器進行了五輪測試,總計進行了50次單獨測試。沒錯,這需要喝很多咖啡!我測試的檢測器包括BrandWell、Copyleaks、GPT-2 Output Detector、GPTZero、Grammarly、Monica、Originality.ai、QuillBot、Undetectable.ai、Writer.com和ZeroGPT。
此次更新中,我新增了Copyleaks和Monica,同時因為Writefull停止了其GPT檢測器而放棄了它。Content Guardian想加入,但由於帳戶設置不及時,未能參與測試。
以下是總體結果的概覽。如你所見,五款檢測器成功正確識別了所有五段文字為人類或AI生成。
David Gewirtz/ZDNET
我還試圖通過比較六次不同測試的結果,找出隨著時間推移的改進趨勢。雖然我增加了檢測器數量並更換了幾款,但沒有明顯的改進模式。唯一一致的結果是,測試5在所有檢測器和日期中都被可靠地識別為人類撰寫。
David Gewirtz/ZDNET
我會繼續測試,希望未來能看到更一致的可靠性。然而,即使有些工具獲得了完美分數,我也不會完全信任這些工具來驗證人類撰寫的內容。事實上,非母語者的寫作常常被誤認為是AI生成的內容。
雖然我自己的寫作這次大多被識別為人類撰寫,但一款檢測器(GPTZero)過於不確定而無法判斷,另一款(Copyleaks)則錯誤地將其標記為AI生成。不同系統的結果可能相當不一致。
各AI內容檢測器的表現
BrandWell AI內容檢測(準確率40%)
這款工具最初由Content at Scale開發,現由專注於AI的行銷服務公司BrandWell.ai運營。不幸的是,其準確率相當低。在測試2中,它無法區分人類和AI內容,如下圖所示: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Copyleaks(準確率80%)
諷刺的是,Copyleaks宣稱擁有「超過99%準確率的最高精度AI檢測器」,但我測試的檢測器中超過一半表現更好。不過,行銷人員就是行銷人員,對吧?該公司主要服務於教育機構、出版商和企業,確保內容原創性和學術誠信。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PT-2 Output Detector(準確率60%)
這款工具利用紐約AI公司Hugging Face管理的機器學習中心開發。雖然該公司獲得了4000萬美元資金來開發其自然語言庫,但GPT-2檢測器似乎是用戶利用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庫創建的工具。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PTZero(準確率80%)
自首次測試以來,GPTZero有了顯著成長。最初,它僅是一個簡單的網站,甚至不清楚是否為公司或個人項目。如今,它已成為一個成熟的運營,致力於「保護人類創作」。他們提供AI驗證工具和抄襲檢查器。然而,其表現略有下降。前兩次運行正確識別了我的文字為人類撰寫,但這次卻錯誤地標記為AI生成。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Grammarly(準確率40%)
Grammarly以幫助作者生成語法正確的內容而聞名,但這不是我測試的重點。它還檢查抄襲和AI生成內容。在語法檢查器中,你會在右下角找到一個抄襲和AI文字檢查按鈕: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雖然Grammarly的AI檢查準確率低,但它正確識別了測試文字為先前發布的內容。
Monica(準確率100%)
Monica是新進者,提供多功能的AI助理服務,用戶可選擇不同的大型語言模型。該公司宣稱Monica是「最佳線上AI檢測器」,但似乎是將內容通過ZeroGPT、GPTZero和Copyleaks等其他檢測器運行。有趣的是,GPTZero和Copyleaks在我的測試中表現不佳,但Monica和ZeroGPT表現出色,獲得了完美分數。我會在未來測試中繼續關注它。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Originality.ai(準確率100%)
Originality.ai是一個商業服務,兼具AI和抄襲檢查功能。該公司出售使用點數;我為這篇文章使用了30點數。他們提供每月12.95美元的2000點數。我通過系統運行1400字,僅使用了每月配額的1.5%。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QuillBot(準確率100%)
在之前的測試中,QuillBot的結果極不穩定,多次運行同一文字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數。然而,這次它表現一致且準確,獲得了完美的100%。我會在幾個月後回訪,看看它是否能保持這種表現。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Undetectable.ai(準確率100%)
Undetectable.ai宣稱能將AI生成的文字「人性化」,使檢測器無法標記。作為專業作者和教育者,我覺得這個功能有些令人不安,像是作弊。然而,他們的AI檢測器表現極佳。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該AI檢測器通過了所有五項測試。有趣的是,它顯示了其他檢測器的標記指示。該公司解釋:「我們開發了多個基於主要檢測器的算法模型,提供聯邦和共識為基礎的方法。它們並不直接連接到列出的模型,而是根據這些模型生成的結果進行訓練。當它說這些模型標記時,是基於我們為這些模型創建和更新的算法。」
我對OpenAI標記有些疑問,因為OpenAI的內容檢測器已於2023年因低準確率而停用。儘管如此,Undetectable.ai正確檢測了所有五項測試,獲得了完美的100%。
Writer.com AI內容檢測器(準確率40%)
Writer.com是一個為企業團隊生成AI寫作的服務。其AI內容檢測工具可掃描生成內容,但準確率低。它將每段文字都識別為人類撰寫,儘管五項測試中有三項是由ChatGPT生成。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ZeroGPT(準確率100%)
自上次評估以來,ZeroGPT進步顯著。當時,它缺乏明確的公司身份,且充斥著Google廣告。現在,它是一個完善的SaaS服務,擁有透明的定價和聯繫信息。其準確率也從上次的80%提升至這次的完美100%。
截圖由David Gewirtz/ZDNET提供
是人類還是AI?
你呢?你有沒有試過像Copyleaks、Monica或ZeroGPT這樣的AI內容檢測器?它們在你的經驗中準確度如何?你是否使用這些工具來保護學術或編輯誠信?你是否遇到過人類撰寫的作品被錯誤標記為AI的情況?你是否更信任某些檢測器來評估原創性?請在下方評論中告訴我們。
透過我們的Tech Today電子報,每天早晨獲取頭條新聞。
你可以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我的每日項目更新。請務必訂閱我的每週更新電子報,並在Twitter/X上關注我@DavidGewirtz,在Facebook上關注Facebook.com/DavidGewirtz,在Instagram上關注Instagram.com/DavidGewirtz,在Bluesky上關注@DavidGewirtz.com,以及在YouTube上關注YouTube.com/DavidGewirtzTV。



This article on AI content detectors is super insightful! 😊 It's wild how fast this tech is evolving since 2023. Makes me wonder if we'll ever outsmart these tools or if they'll always have the upper hand.




Wow, these AI detectors are getting scarily good! I tried one on a friend's 'original' essay, and it flagged half of it as AI-written. 🤯 Makes me wonder if we'll ever outsmart these tools or if they're the new sheriffs in t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