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項
首頁
新聞
專家說,AI還沒有準備好作為“共同科學家”

專家說,AI還沒有準備好作為“共同科學家”

2025-04-10
105

專家說,AI還沒有準備好作為“共同科學家”

Google 最近推出了其「AI 共同科學家」,這是一款旨在幫助科學家生成假設和研究計劃的 AI 工具。該公司宣稱這是發現新知識的革命性改變,但專家對其實際影響持懷疑態度。

「這個初步工具雖然有趣,但似乎不太可能被認真使用,」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視覺研究員 Sara Beery 在接受 TechCrunch 採訪時表示。「我不確定科學界對這類假設生成系統有需求。」

Google 是最新一家宣稱 AI 將徹底改變科學研究的科技巨頭,特別是在生物醫學等數據密集領域。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論文中寫道,「超智能」AI 可以「大幅加速科學發現和創新」。同樣,Anthropic 執行長 Dario Amodei 預測 AI 可以幫助開發大多數癌症的治療方法。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當前的 AI 工具遠未達到這些雄心勃勃的說法。他們認為,像 Google 的 AI 共同科學家這樣的應用更多是炒作而非實質,缺乏支持其承諾的實證數據。

例如,Google 在其 AI 共同科學家的博客文章中誇耀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一種影響骨髓的血癌)藥物再利用方面的潛力。然而,亞利桑那州西北醫療中心-圖森的病理學家 Favia Dubyk 表示,結果過於模糊,「沒有哪位正統科學家會認真對待它們。」

「它可能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但缺乏細節令人擔憂,讓我無法信任它,」Dubyk 對 TechCrunch 說。「提供的資訊不足,實在很難判斷這是否真正有用。」

這不是 Google 第一次因宣傳 AI 突破而未提供足夠細節以供他人重現結果,從而遭到科學界的批評。

早在 2020 年,Google 聲稱其訓練用於檢測乳腺腫瘤的 AI 系統表現超越人類放射科醫師。但哈佛和史丹佛的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發表反駁,指出 Google 研究中缺乏詳細方法和程式碼「損害了其科學價值」。

科學家們還批評 Google 在材料工程等領域淡化其 AI 工具的局限性。2023 年,該公司聲稱在其 AI 系統 GNoME 的幫助下合成了大約 40 種「新材料」。然而,獨立分析發現這些材料中沒有一種是真正的新材料。

「在 Google 的『共同科學家』等工具經過跨多學科的嚴格獨立評估之前,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其優勢和局限性,」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軟體工程助理教授 Ashique KhudaBukhsh 在接受 TechCrunch 採訪時表示。「AI 在受控環境中表現良好,但在應用於大規模時可能會失敗。」

複雜的過程

開發用於輔助科學發現的 AI 工具很棘手,因為很難預測所有可能出錯的因素。AI 在篩選大量可能性時很有用,但它是否能處理導致重大突破的創意問題解決尚不清楚。

「歷史上一些最重要的科學進展,如 mRNA 疫苗的開發,都是由人類的直覺和在懷疑面前的堅持推動的,」KhudaBukhsh 說。「當前的 AI 可能不適合複製這種能力。」

日本索尼電腦科學實驗室的 AI 研究員 Lana Sinapayen 認為,像 Google 的 AI 共同科學家這樣的工具專注於科學工作的錯誤面向。

Sinapayen 認為,AI 在自動化繁瑣任務(如總結新學術文獻或格式化補助申請)方面有價值。但她認為,生成假設的 AI 共同科學家需求不大,因為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項任務具有智力上的滿足感。

「對許多科學家,包括我在內,生成假設是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Sinapayen 對 TechCrunch 說。「我為什麼要把我的樂趣外包給電腦,然後只留下辛苦的工作自己做?總的來說,許多生成式 AI 研究人員似乎誤解了人類為什麼做他們所做的事情,結果我們得到的是自動化我們感到快樂部分的產品提案。」

Beery 指出,科學過程中設計和實施研究以測試假設通常是最困難的部分,而當前 AI 系統難以勝任這一點。AI 無法實際進行實驗,且在數據稀缺的問題上常常表現不佳。

「大多數科學無法完全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科學過程通常有重要的物理部分,如收集新數據和在實驗室進行實驗,」Beery 說。「像 Google 的 AI 共同科學家這樣的系統相對於實際科學過程的一大限制,是缺乏關於使用該系統的實驗室和研究者的背景資訊,包括他們的具體研究目標、過去的工作、技能組合以及可用的資源,這無疑限制了其可用性。」

AI 風險

AI 的技術局限性和風險,例如其「幻覺」或生成錯誤資訊的傾向,使科學家對依賴它進行嚴肅工作持謹慎態度。

KhudaBukhsh 擔心 AI 工具可能最終會讓科學文獻充斥噪音,而非促進進步。

這已經在發生。一項近期研究發現,AI 生成的「垃圾科學」正在充斥 Google Scholar,Google 的免費學術文獻搜尋引擎。

「如果不仔細監控,AI 生成的研究可能會以低質量甚至誤導性的研究淹沒科學領域,壓垮同行評審過程,」KhudaBukhsh 說。「在電腦科學等領域,頂級會議的投稿量呈指數增長,同行評審過程已經面臨挑戰。」

即使是設計良好的研究也可能因 AI 的錯誤行為而受到損害,Sinapayen 警告說。雖然她欣賞能協助文獻回顧和綜合的工具理念,但她不信任當前的 AI 能可靠地完成這項工作。

「這些是現有各種工具聲稱能做的事情,但這些不是我個人會交給當前 AI 去完成的任務,」Sinapayen 說。她還對 AI 系統的訓練方式和其消耗的能源表示擔憂。「即使所有倫理問題都解決了,當前的 AI 對我來說還不夠可靠,我無法依賴它們的輸出來進行我的工作。」

相關文章
微軟研究揭示AI模型在軟體除錯中的局限性 微軟研究揭示AI模型在軟體除錯中的局限性 來自OpenAI、Anthropic及其他領先AI實驗室的AI模型越來越常用於編碼任務。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於10月表示,AI在公司內生成25%的新程式碼,而Meta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則計劃在這家社群媒體巨頭中廣泛應用AI編碼工具。然而,即使是表現最佳的模型,在修復軟體錯誤時仍難以達到經驗豐富的開發者輕鬆處理的水平。微軟研發部門近期進行的微軟研究顯示,像A
AI驅動的解決方案可顯著降低全球碳排放 AI驅動的解決方案可顯著降低全球碳排放 倫敦經濟學院與Systemiq的最新研究顯示,人工智慧可在不犧牲現代便利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全球碳排放,使AI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關鍵盟友。研究指出,僅在三個領域應用智慧AI技術,到2035年每年可減少32億至54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普遍擔憂相反,這些減排量將遠超AI運營所產生的碳足跡。題為《綠色與智慧:AI在氣候轉型中的角色》的報告,將AI視為打造可持續且包容經濟的轉型力量,而非僅僅是漸進式進展的
新研究揭示大規模語言模型實際記憶的數據量 新研究揭示大規模語言模型實際記憶的數據量 AI模型實際記憶多少?新研究揭示驚人見解我們都知道,像ChatGPT、Claude和Gemini這樣的大規模語言模型(LLMs)是在龐大數據集上訓練的——來自書籍、網站、程式碼,甚至圖像和音頻等多媒體的數兆字詞。但這些數據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模型真的理解語言,還是僅僅在重複記憶的片段?來自Meta、Google DeepMind、Cornell和NVIDIA的一項突破性新研究終於給出了具體答案——
評論 (33)
0/200
PaulWilson
PaulWilson 2025-08-08 21:00:59

I read about Google's AI co-scientist, and it sounds like a cool idea, but experts seem to think it’s more hype than substance. Anyone else feel like AI’s being oversold these days? 🤔

GaryLewis
GaryLewis 2025-08-04 14:48:52

I read about Google's AI co-scientist and it sounds cool, but experts throwing shade makes me wonder if it’s just hype. 🤔 Anyone else think AI’s still got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it’s truly helping scientists discover new stuff?

PeterYoung
PeterYoung 2025-07-23 12:59:47

I find it intriguing that Google's pushing this AI co-scientist angle, but I'm not shocked experts are skeptical. Sounds like a cool concept, yet overhyped tech often fizzles out in practice. Anyone else think it’s more marketing than science? 😏

BruceGonzalez
BruceGonzalez 2025-04-25 11:08:16

Google's AI co-scientist sounds cool on paper, but in real life? Not so much. I tried using it for my research, and it's more like a fancy suggestion box than a game-changer. It's okay for brainstorming, but don't expect it to revolutionize your work. Maybe in a few years, it'll be worth the hype. 🤔

RogerPerez
RogerPerez 2025-04-24 11:00:20

구글의 'AI 공동 과학자'를 사용해 봤는데, 지금은 '공동 추측자' 같아요. 나오는 아이디어는 재미있지만, 과학을 혁신할 정도는 아니네요. 몇 년 후에는 더 유용할지 모르겠지만, 지금은 그냥 그런 정도? 🤔

IsabellaLevis
IsabellaLevis 2025-04-21 15:32:19

Googleの「AI共助科学者」を試してみましたが、今のところ「共推測者」のようです。出てくるアイデアは面白いけど、科学を革命するには程遠いですね。数年後にはもっと役立つかもしれませんが、今はまだ。😅

回到頂部
OR